首页 > 零售会计 > 零售企业商品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的变革过程

零售企业商品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的变革过程

  

源文: http://www.veip.cn/arc_256976.html

          目前一些大中型零售商场正在逐步建立以前台POS系统、后台PC工作站为特征的商场管理信息系统(MIS),零售商品购销存成本核算管理系统是其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如何改革传统的与人工操作相适应的“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制”核算方法是MIS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为这不仅仅是核算方法的改变,而且也是零售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一、零售企业现行商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弊端

  零售企业是以广大消费者作为商品销售对象,一般,商品品种多、规格复杂,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额小而零星。销售方式大多采用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库存商品既表现为仓库储存,又表现为柜台存放,要求售货员实物负责。

  根据零售企业的上述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商业系统总结出了“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制”的商品核算方法。其基本内容和特点是:

  1.商品进销存均按商品售价金额记帐,并用商品售价金额控制库存数量。商品购进时,即通过“商品进销差价”帐户反映商品售价金额控制库存数量。商品销售时以售价结转成本和减少库存金额。月未,对商品的进销差价按商品的存销比例进行分摊,计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毛利)和成本。

  2.按照商品经营和保管的岗位(柜组)确定实物负责人,并按照实物负责人设置“库存商品”明细帐,帐上只记售价金额,不记数量。实物负责人对商品质量和售价金额负完全责任。

  3.明确牌价并严格按牌价销售,遇到调价和削价时,应对变价商品进行盘点,并相应调整“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帐户的余额,以保证帐实相符。

  4.定期盘点确定实存商品数量,计算实存商品售价金额,核对实物负责人帐户的帐面结存售价金额,并对差异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零售企业实行“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制”的核算方法,在落实商品管理责任,简化商品成本核算方法,减轻营业员工作量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且基本符合与人工操作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一是由于帐面上不能反映商品进销存数量,因此平时无法及时了解库存商品进销存动态情况,对实现商品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带来困难。二是由于平时采用综合(或分类)进销差价率计算商品销售毛利和成本,差异较大,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三是如果商品进销价格变化频繁(现已成为事实),变价核算工作量将非常大,如不及时进行变价核算,将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正确性。同时也无法实现通过售价金额控制数量的目的。

  不难看出,上述弊端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售价金额核算方法不是按进价计算成本,商品的进销存不核算数量。这主要是由于在人工操作条件下,面对几万种商品要同时核算商品进销存数量和进价成本,受到工作量非常巨大这一客观条件制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核算工作量大已不再是制约条件。因此,在建立零售企业???时,我们没有理由将基于人工操作管理的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搬入计算机内,而应从有利于对商品进销存进行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出发,对零售商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革。

  二、零售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的可行性分析

  要实现对零售商品进销存的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经营管理者必须随时掌握商品进销存情况,这要求企业的经济核算系统不仅能提供数量指示,而且要按实际成本计算企业经营成果,这在售价金额核算制条件下无法做到的,应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度。

  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度,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合理的能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商品帐簿和周密的商品购销凭证传递程序。这对于经营大宗商品,进销业务比较规范的批发商业来说比较适合。在零售企业中,除购进环节单据比较完整和规范外,在销售环节,由于采取一手钱一手货的零散交易方式,要在帐面上完整反映销售情况,既做不到规范,工作量也很大。在50年代初期,我国的国营零售企业曾一度普遍实行过“计本售价”核算方法,这种方法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尽管当时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没有现在繁多,但帐务工作量仍十分繁重,即使加班加点仍长期压帐,无法达到正确、及时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的目标。80年代后期,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始进入我国的零售领域,出现了一些计算机商品进销存核算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多为单项数据处理系统,并没有跟商场的每个柜组(销售点)形成数据采集网络。因此,商品销售凭证的填制、收集、传递和输入工作量仍很大,计算机系统实际上只能对少数几个柜组或对企业部分重要商品进行数量金额核算和管理。

  近年来,以前台POS系统、后台PC工作站为特征的商场管信息系统开始出现,这为零售企业实行按品种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管理创造了条件。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不仅能够正确及时地收集和反映商品购进的数量、单价、金额等数据资料,还可通过各柜组的POS终端自动规范地收集、记录和传送每项商品销售活动的有关数据资料。商品的购销存活动在计算机网络中能以实时方式反映出来,这也为商品经营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创造了条件。

  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条件下,商品成本计算有多种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分批实际成本法、最后进价法等。考虑到计算机系统能够实时地反映出商品进销存动态情况,每次商品购进都可确定新的加权平均单价,每次(日)销售后即可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因此,商品成本计算采取移动加权平均法即适合于计算机处理,又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商品销售成本。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企业所经营的很难用数量进行核算的小商品,可以采取在计算系统外单独核算或在计算机系统内采用售价金额控制的办法解决。

  三、零售企业MIS中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基本模式

  在零售企业MIS中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建立商品进销存数据库。商品进销存数据库是动态反映每一商品进销存数量和金额资料的主数据库,它包括以下基本项目:商品代码、计量单位、购进数量、购进金额、销售数量、销售成本、销售金额、结存数量、平均单价、结存金额等,另外还可增加一些管理上需要的项目。在这个数据库中,每一商品保持一条记录,记录内容随商品进销业务的发生而随时更新。此外,还应建立库存商品数据库、商品销售数据库,用来记录商品进销业务的明细资料内容。

  2.建立有效的商品代码管理体系。商品代码是进行商品进销存核算和管理的关键项。零售企业商品品种繁多(大型零售商场品种一般在五、六万种以上),且品种更新换代频繁。因此,平时对商品代码的追加、更新等维护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和严密,在商品进销存核算管理的各环节中是否能正确可靠地使用代码,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商品代码的管理应从技术上和管理上两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建立商品代码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商品代码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特别是重视商品代码的更新维护工作,保证商品代码的正确性、统一性、可靠性;其次,应根据商品进销存经营管理的实际,将商品代码的使用管理责任有效地落实到人,保证在商品进销存活动中正确、规范地使用代码。

  3.商品购进处理。商品购进业务发生时,根据商品进货发票,通过后台??工作站逐品种将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输入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在财会部门,进货发票作为商品采购记帐凭证金额的一致。进货凭证输入后,一方面根据明细资料登录库存商品数据库,另一方面,根据商品进销存数据库和进货凭证中的商品代码、进货数量、进货金额等数据项计算新的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公式如下:  

  某商品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本次进货金额)/(结存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与此同时可相应更新商品进销存数据库中的进货数量、进货金额、结存数量、平均单价和结存金额等数据项。

  4.商品销售处理。商品销售业务发生时,收款员通过???终端(收款机)将每次销售的商品代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售价)、营业员代号等销售数据输入系统,定时(或每日)由后台??工作站采集汇总,一方面根据明细资料登录库存商品数据库和商品销售数据库,另一方面,根据商品进销存数据库和商品代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数据,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公式如下:  

  本次商品销售成本=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销售数量  

  并相应更新商品进销存数据库中的销售数量、销售成本、销售金额等数据项。

  5.商品进销存管理。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核算成本,商品在销售业务发生时即能计算出销售成本,并进而计算出存货成本,因此,系统能随时提供最新的各品种进销存信息资料,这为商品进销存业务实现科学化、实时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根据商品进销存数据库、库存商品数据库、商品销售数据库,可分别进行下列日常管理内容:一是商品销售管理。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定期或随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商品销售分析报告,如某一品种的月销售动态报告、分品种的销售情况表、各类商品的销售分析表等。另外,还可分营业员、柜组、商品部考核销售业绩情况,提供相应的销售业绩及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报告。二是存货管理。根据需要能随时提供各类商品库存情况,包括旺销商品、滞销积压商品、脱销商品等方面的情况报告。三是进货管理。是否进货、什么时候进货、进什么货、进多少货,不再由管理人员凭经验决定,而是根据上述销售分析和库存分析资料,按照一定的决策程序科学地作出。

 

 

关于作者:

昵称:商云方
档案信息:顾问, HAND张江技术中心
联系方式:你可以通过yunfang.shang@hand-china.com联系作者
点击查看发表过的所有文章...
本文永久链接: http://blog.retailsolution.cn/archives/1132

 

 

对本文的评价:

 

 

  1. 2008年11月1日19:39 | #1

    说明: 本文讲述了我国零售企业商品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的变革过程, 文中所提到的”数量进价金额核算” 模式在现有的MIS系统中普遍采用.

    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条件下,商品成本计算有多种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分批实际成本法、最后进价法等。本文观点认为: 商品成本计算采取移动加权平均法即适合于计算机处理,又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商品销售成本。

    相关概念理解请参考:
    1)先进先出法: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先进先出法会虚增利润,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资本保全。而且,先进先出法对发出的材料要逐笔进行计价并登记明细账的发出与结存,核算手续比较烦琐。
    2)后进先出法: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一般是在预期存货的价格不断上涨时才选择后进先出法,以达到递延所得税支出的目的,而当预期存货价格将持续下跌时,则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将存货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转为先进先出法。
    3)

    4)实地盘存制 VS 永续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管理简单,但是太粗放. 从加强存货的管理,提供管理所需会计信息的角度出发,除特殊情况采用实地盘存制外,应尽量采用永续盘存制。

  2. 2008年11月1日20:29 | #2

    问:库存成本的核算办法有多少种,哪一种是最好的?
    原文地址:http://www.enjoyit.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30&ID=65&page=1

    在会计学的成本核算中认为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完全平均、移动加权平均、先进先出、后进先出、个别计价等,但随着各行各业的特点和企业对成本核算要求的发展,又从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使是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也随着管理目的和要求的变化而在不断的发展,对于零售企业来说,随着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最后进价、移动平均三种方法。针对与不同的管理目的和管理习惯商场可以采用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介绍的成本核算方法和计算公式之前我们首先明确进价与成本的关系,商品的成本与进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商品的成本是根据商品的进价计算得出的,计算方法就是成本计算方法,一个商品在同一时间可以根据供应商等采购信息的区别而存在不同的进价,却只能有一个成本,成本随着进价的变化并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当一个商品的销售按一定顺序与验收单的进货对应,我们称之为勾对;当商品的销售找不到验收单对应进货,则称为未勾对销售,反之,当验收单的进货,未与销售对应时则称为未勾对进货。

    无论成本计算方法如何变化,系统的计算必须遵循“历史进货进价总额-转出成本总额=当前库存金额”这一基本原则,只要符合,我们就认为该种方法是合理的,才能适用方法,否则,如成本计算方法本身不合理,则谈不上方法的适用。明白了上面两个关系后,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捷诚中的成本核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注:以下所有所说金额均为含税进价金额,商品验收数量均为包括赠品的验收数量)

    一、移动平均
    商品验收单审核后,如果该商品在验收之前库存为0,那么成本=商品验收金额/商品验收数量;
    商品验收单审核后,如果该商品在验收之前库存不为0,那么成本=(商品库存金额+商品验收金额)/(商品库存数量+验收数量)
    商品退货单审核后,如果退货后商品库存大于0,那么成本=(商品库存金额-商品退货金额)/(商品库存数量-退货数量)
    商品退货单审核后,如果退货后商品库存小于等于0,那么成本保持不变。
    每日日结中判断商品库存是否小于0,如小于0则成本对应到该商品的最后进价,从上面的方法可看出除非库存为0,否则移动平均计算下是不会产生提价金额的。

    二、最后进价
    验收单审核后,成本=商品最后一次验收的进价
    最后进价法下有关的帐务处理:
    (1)存货收入时,按实际数量、单价及金额入帐,分录略。
    (2)登记进价差异。设置“库存商品”明细帐进价差异帐户,贷方登记贷差及借差的转销数,借方登记借差及贷差的转销数,期末无余额。每次进价变动时均计算进价差异。

    期初结存的100件
    3日进货时,物价上涨5元(10元/件->15元/件), 采购收货195件:
      借:库存商品――A商品 500
       贷:库存商品――A商品进价差异 500
      此笔分录表示期初结存的100件,每件要取得5元的收益,5*100=500;
    —————————-
    5日收货前,结存为295件
    5日进货时,物价下跌6元(15元/件->9元/件),采购收货55件
      借:库存商品――A 商品进价差异1770
       贷:库存商品――A商品 1770
      此笔分录表示5日结存为295件,每件可能要损失6元(15-9),6*295=1770 ;
    —————————
    10日收货前,结存的345件
    10日进货时,物价下跌4元(9元/件->5元/件)
    借:库存商品――A商品进价差异 1380
       贷:库存商品――A商品 1380
    此笔分录表示10日结存为345件,每件可能要损失4元(9-5),4*345=1380 ;
    ——————————-
    月末一次计算汇总后。
    借:库存商品――A商品进价差异 2650
       贷:库存商品――A商品 2650
      此笔分录表示A商品在该月内因价格变动可能总共要损失2650元,1770+1380-500=2650;
    ——————————-
    (3)结转销货成本。
      每次发货时结转。
      5日 卖掉5个,成本为15元/件
    借:商品销售成本 75
        贷:库存商品――A商品 75
    ———————————
      25日 卖掉10个,成本为5元/件
    借:商品销售成本 50
         贷:库存商品――A商品 50
      月末一次结转时,
      借:商品销售成本 125
       贷:库存商品――A商品 125

    (4)月末一次结转进价差异,
      借:商品销售成本 2650
       贷:库存商品――A商品进价差异2650

    三、先进先出

    在每天日结后更新一次成本价,如没有未勾对销售则按当天商品出货金额计算,如存在未勾对销售,那么该部分销售成本按最后进价计算成本。待验收单补上后按实际出货金额与当时销售成本差额产生提价金额。除非商品存在负库存,否则先进先出法不会产生提价金额。
    这三种成本核算方法各有优势和弊端,要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和情况适用正确的核算方法,根据国家规定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采用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如想改变,只能在会计年度结束后经相关机构批准才能改变成本核算方法,所以用户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之前应充分与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沟通。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三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并且概括地根据特点说明方法的适用范围;

    一、先进先出

    先进先出法的优势在于,商品的成本最接近商品的原始真实进货价,与供应商的结算金额基本一致,但如果商场商品进价频繁变动以及由于验收单据不能及时录入造成商品库存发生负数情况时,就会体现出该方法计算的成本变化相对滞后,而且库存金额无法及时反映由于市场进价变动而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说,一些高档百货的零售企业由于商品进价变化不大,而且补货机会相对较少,受市场变化影响小,并不急于上架销售,那么经营者管理目的大多注重于成本反映商品的原始价格,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二、最后进价

    相比其他两种方法,最后进价法具有如下特性:

    (一)科学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随时都在涨跌。采用最后进价法既可使企业期末存货成本与市价最接近,期末存货成本的确定更为现实;又可使现行收入与现行成本相配比,防止物价上涨时发生利润高估、超额分配的现象。最后进价法的突出优点是它能提供管理层所需要的价格变动及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信息。其他存货计价方法下,我们虽然能感觉价格变动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帐面上并没有反映收益或损失的金额,更没有反映物价连续变动的综合效果。价格涨跌并不是直线的,有些商品可能涨价,其他商品却可能是跌价的;同种商品在今日可能是涨价的,但在其他时间可能又是跌价的。采用最后进价法,通过设置“库存商品”明细帐的进价差异栏目,可以随时反映各种、各类、各部门全部商品的进价差异,便于管理层对本企业存货进行管理。管理层若想了解某商品因涨跌价而可能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只要查看此栏目就可一目了然。

    (二)简便性。若采用月末一次计算进价差异及结转销货成本,最后进价法相当简便。系统在每天计算并汇总进价差异,月末结转销货成本时可以自动完成月末进价差异的结转;可以随时显示或输出某种、某类、某部门及全部存货帐户的数量和金额。最后进价法只需在“库存商品”明细帐增加一个进价差异栏目即可,也可以在进价差异栏目增加一借一贷两个小栏目,帐簿设置不会复杂。

    (三)及时性。正因为可以随时结转销货成本及汇总进价差异,最新进价法不会受到及时性的困挠。

    由于每次商品进货价如发生变动都会产生提价金额,这种转出成本我们可以认为是提前转出的毛利金额,而在报表中反映的销售毛利实际上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基于以上的特性,最后进价适用于存货额较大而且商品的进价受市场影响经常会发生变化的零售企业,比如一些大型的具备配送系统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和家乐福都是采用该方法进行成本计算。

    三、移动平均

    相比前两种方法,移动平均法的成本相对合理,从长期看也可反映企业由于进价变动带来的库存成本发生的变动,但成本一直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永远无法体现真实的成本,另外由于由于进价发生变动对库存产生影响反映的金额相比最后进价也不够及时准确,离市值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适用于,对库存受市场影响产生变动,要求不高,并注重于毛利的准确性的一些超市和卖场。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哪种成本核算方法最好,主要看企业所在的角度(包括价值、纳税和现金流量、管理人员业绩评估等多个角度)、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还要看企业所经营存货的特点和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以及物价变动情况等,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才是最好的计价方法,企业才会从中受益。所以企业必须全面考虑,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

    作为工程实施人员应尽量多学习相关知识,并充分地向用户讲解捷诚中成本计算的方法,协助企业找到最佳的成本计算方法,而不是代替用户去决定成本计算方法。

  3. 2008年11月1日21:21 | #3

    http://bbs.canet.com.cn/thread-113163-1-1.html
    这篇文章指出:

    在美国,存货计价一般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至于这种方法中成本的计划,则有个别认定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单价法以及卖价还原法(最后进价法除外)可以选用,其中的后进先出法则相当流行,这是美国存货会计与许多西方国家存货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不过,应用后进先出其不意法,由于在特价上涨的背景下会使资产价值低估,因而需要在报表注释中予以说明。
    —————————————-
    在merch-1203-impg.pdf ,page 25 提到:
    The stock ledger supports both the retail and cost methods of accounting. The cost
    method may use standard cost or average cost depending on how the system is
    configured. The stock ledger supports both the retail (4-5-4) and the normal (Gregorian)
    calendar. If the retail calendar is used, data is maintained by the 4-5-4 month and the
    week. If the normal calendar is used, data is maintained only by the Gregorian month.
    Data can also be maintained daily using the retail (4-5-4) or normal (Gregorian) calendar.

    —————————————————————

    可见 ,Oracle Retail 支持标准成本和平均成本两种成本方法. 不支持最后进价法.

    而能否通过变通的方法实现最后进价法呢, 比如是否可以利用Retail的成本调整界面来模拟最后进价法:
    思路如下:
    1) 关闭系统中的自动计算移动平均成本的程序
    2)每次采购的商品如果与上次采购价格不一致,就调用Rms的成本变更界面的功能变更成本.

    上述思路的问题是,即便这么做了,也未达到最后进价法的效果.因为”最后进价法” 在“库存商品”明细帐增加一个进价差异栏目(也可以在进价差异栏目增加一借一贷两个小栏目);价格变动的效果要在进价差异栏目反映.

    其他的成本方法没有这个栏目, 自然也谈不上去更改这些栏目.

    零售企业-跨纳税实体的供应商统一结算问题如何处理?

  4. 2013年11月28日12:24 | #4

    昨晚被蚊子咬的不行,今晚上到夜市看到 一个好像是卖花露水的地摊,上去问摊主 :“能管一晚上用吗!” 。 摊主很奇怪地看 了我一眼,不解的回答道:“要看个人体质 ,不是都坚持的住!”。 我非常奇怪,拿起 一瓶细细一看,我拷!印度神油啊!各减一半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
您必须在 登录 后才能发布评论.